习近平主席:2035年风光装机力争新突破!20亿千瓦机遇开启储能“黄金十年”
近日,在第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,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:到2035年,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%以上,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、力争达到36亿千瓦。这一宏伟目标为储能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增长空间。
储能规模,直接决定新能源的“含金量”
实现36亿千瓦风光装机,意味着未来十年需新增约2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。风电、光伏出力的随机性与波动性,必须依托规模化、高可靠的储能系统予以平衡。 截至2025年8月,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已突破104GW,成绩斐然。但与未来巨大的风光装机目标相比,储能建设仍存在巨大缺口。可以说,与“源、网、荷”相比,“储”的规模将直接决定“十五五”新能源的发展质量、电网安全水平,乃至最终到用户的用电成本和体验。 政策持续“点火”,储能发展路径清晰 国家层面为储能发展构建了系统的政策体系。从2021年《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》奠定基调,到2024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》从法律层面明确储能战略地位,支持持续深化。2025年《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聚焦产业高端化升级,而9月印发的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》更是设定了到2027年装机1.8亿千瓦以上的具体目标,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。 多项政策均明确指出推进储能技术多元化,液流电池作为长时储能路线被多次点名,发展路径清晰。 液流电池,为何是长时储能的“优等生”? 在众多储能技术路线中,液流电池具备高安全、长寿命、易扩展、可再生等优势,尤为适用于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场景。 积极响应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政策导向,液流储能科技开发了新一代全钒液流储能系统,通过创新设计与材料应用,着力提升能效与经济性,旨在为市场提供更优选择,创造长期价值。 可以预见,未来十年将是能源系统深刻重塑的十年。储能不再是“可选项”,而是新型电力系统的“核心组件”。大道至简,实干为要。我们将以更可靠的储能技术,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贡献一份扎实的力量。